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科研便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符号,而是一次次俯身大地、触摸城市肌理的真切行走。在华东师大校园里,我们为城市道路“做CT”的那些日子令人难忘。
2024年的春天,樱花悄然绽放时,我们的“轮椅实验室”正式启动了。团队由曹凯教授带领,成员包括硕士研究生郭文静和杨宇童。一辆看似普通的电动轮椅,经过一番改装,搭载上集成多模态数据采集模块的颠簸感知系统后,变成了探索轮椅通行障碍的“CT机”。
曹老师常常启发我们思考工作的意义:一个坐轮椅的人,他所处的高度看到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他在出行时,是否遇到看不见的障碍?这些问题深深埋进了我们心里。
起初,我们在校内测试,驾驶特制轮椅穿行于校园。目前,这台轮椅已经行驶了24公里,监测了各条人行道和路边道路的颠簸状况。以轮椅使用者的第一视角去感受世界时,我们才体会到,肉眼看似平坦的路面可能因细小碎石成为“颠簸刺客”,美观设计的斜坡可能变成“滑梯”,高地在下行时只有无法通行的阶梯。这些细节让轮椅出行者寸步难行。
这样的体验让我们对“无障碍”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我们将采集到的颠簸数据(频率、幅度、位置)与空间地理信息结合,绘制了一张《校园道路颠簸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哪里不能走、哪里不好走,一目了然。
但识别出这些问题还不足以解决轮椅“不好走”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发了两个小平台。一个是平稳路线规划系统,它能为轮椅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路线推荐服务——不追求最短,只追求最稳。另一个是众包式障碍上报平台,大家觉得轮椅路过哪里特别颠,拍张照、标个点就能上传,帮助我们不断细化路线推荐。
为了测试平台,我们驾驶轮椅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前行,发现这条路线确实足够平坦。顺利到达目的地后,我试着沿平时步行常走的路线返回出发点,却被颠得几乎“灵魂出窍”。这次经历让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我们做的不仅是数据采集,而是为无数轮椅使用者蹚出一条条更好走、更舒适的路。
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我们将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继续完善这个系统。我们相信,只要开始行走,就总有能解答问题的一天。目标是让每一条被数据标记的路线通向更踏实的地面和更有尊严的出行。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