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1 日至23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协承办的“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 在东城区文化馆举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运营进行全程直播。一连三晚集传承、创新与科技赋能于一体的曲艺盛宴,让观众在惊喜中感受传统曲艺“老根发新枝”的崭新面貌。
AI技术深度赋能,“全息数字人”担任节目主持人
今年创演周再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让曲艺与科技碰撞出奇妙火花。全息仓AI设备打造裸眼3D主持场景;人形机器人不仅与现场观众趣味交流,还参与了部分节目的表演。科技感十足的呈现方式,拓展了曲艺的舞台表现力,让传统艺术在智能时代焕发新彩。
“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持人李伟建。”活动一开场, 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名家李伟建熟悉的声音和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但观众惊讶地发现, 担任当晚节目主持人的李伟建和演员王丽云并非真人,而是1:1 复刻的全息数字人分身。 两位 “数字主持人”神态自然、主持流畅,从外貌到声音和动作都和真人无异。 坐在台下观众席里和大家一起观看演出的李伟建笑道:“感觉很奇妙, 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舞台上工作。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从传统的舞台束缚中解放出来, 或许未来演出形式会因此彻底改变。”
据了解, 主持人的数字化分身技术与设备来自国术科技提供的“OBVerse 奥比全息舱”,是与荷兰 Holoconnects 公司共同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全息互动体验产品, 两位主持人采用的是 “复刻数字人”功能,这一功能通过与“OBVerse 奥比全息舱”配套的复刻系统,以 4K 超高清拍摄视频的形式收集被复刻人的声纹信息、面部表情和动态体征数据,生成看起来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数字人。李伟健表示,除了主持人的数字化分身, 很多传统的曲艺节目也可以通过全息舱进行表演, 此举能为老艺术家留下最完整的影像记录;数字化分身还可以跟更多的艺术进行融合, 让艺术的表演与传承因为数智化技术而另辟蹊径。
国术科技负责人也表示:“我们鼓励更多活动尝试科技赋能,让古老艺术吸引年轻一代。”随着技术的突破,未来,“OBVerse 奥比全息舱”的应用还将拓展至各种文娱、科普、教学场景,“我们的目标是让虚拟交互无限接近现实。”
12个原创作品展现五大特色,濒临失传曲种重焕生机
2025北京曲艺创演周将委约创作与广泛征集相结合,共打造出包含奉调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西河大鼓、拆唱八角鼓等曲种在内的12个原创作品。尤其聚焦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曲种,让沉睡的艺术瑰宝重回舞台。其中,作为相声前身的“拆唱八角鼓”被重新打磨,创排新曲目《大观园2077》,既延续了清道光年间第一代相声艺人张三禄的艺术基因,又以现代视角解读经典,为研究相声历史提供鲜活样本。
此外,由北京曲剧创始人魏喜奎先生创立、目前仅少数演员掌握的“奉调大鼓”,以一部根据《南游记》改编的新作品《哪吒·莲心劫》,展现这一稀有曲种的独特魅力。去年凭借《茶馆》惊艳亮相的滑稽大鼓,今年聚焦《龙须沟》的过去与未来,改编自作家崔岱远作品《永不落幕“龙须沟”》,在幽默中串联城市记忆。
传统唱腔混搭潮流元素 创作采风与文学作品成果转化
在坚守曲艺本体的基础上,创演周大胆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梅花大鼓《千里江山出少年》在传统梅花调中融入昆曲唱腔与舞蹈元素,以灵动舞姿与悠扬曲调,再现少年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的艺术激情,作品兼具优美气韵与律动张力。
多元素京东说唱《飘YOUNG“京”行曲》更是打破“曲艺=老派”的固有认知,以“京东”音乐为主体,融合相声、小曲、快板与摇滚,既用rap演绎北漂生活的真实故事,又保留曲艺的诵说精髓,通过题材贴近生活、形式跨界混搭、语言年轻化,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破圈”尝试。
2024年,北京市文联、北京曲协组织曲艺家赴新发地创作采风,汲取灵感后,曲艺家们又先后前往新发地积累创作素材,创作出对口快板《露润新发地》在创演周上首次亮相。作品以新发地真实人物为原型,再现“北京菜篮子”的奋斗史和发展史。
从文学作品《百年跫音》中选取作家乔叶《春游陶然亭》、作家崔岱远作品《永不落幕“龙须沟”》、作家唐铮《一座钢炉和它的城》改编成的滑稽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作品,以曲艺形式生动讲述北京的时代变迁。
全方位人才梯队崛起,曲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创演周的背后,是北京曲协对曲艺人才培养的深耕。创演周上,既有杨芊艺、王树才、陈贺等成熟演员的身影,也有李娜、宗淑玲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曲艺表演人才、柴旺里、郭鹤鸣等伴奏人才、刘禹、潘峡峰等创作人才崭露头角。舞美设计付真好、服装设计张琳婕以及新生代导演薛晓涵、苏帅文深入理解曲艺规律;晚会艺术指导张蕴华、种玉杰、王玉兰、崔琦均为资深曲艺名家,他们耐心指导,细心传授,形成了北京曲艺老、中、青良好的传承梯队,为北京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能源与活力。
记者:王润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